西安最好玩的夜总会 棚杆肇命案袁廷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一天午后,我们驻西藏日喀则地区,西藏军区后勤部第二独立汽车营(56153部队)二连营区,突然来了几位由部队首长陪同造访的陌生人。 连队干部热情接待了他们,部队首长给连队干部介绍了几位陌生说:这几位地方同志是日喀则地方的公安侦察员和交通局交通队(86年交公安局管辖:称交警队或大队)的同志,来我部调查一桩大(竹卡渡口)日(喀则)公路行人,意外受伤死亡事故的。经过地方公安人员及交通队侦查检验分析死者伤情:死亡藏族老乡在公路边行走,可能是被部队车辆棚杆或什么物件击打头部后脑勺而导致意外死亡的。 连队干部庚即请部队首长及地方同志到停车场,仔细检查每一台车辆,搜索发现车辆致人死亡的蛛丝马迹。因为汽车部队运输车辆大货厢,都有高高在上棚杆搭上防水蓬布捆牢的装备,棚杆是不会脱落的。唯有几台车辆棚杆耸立却没有搭蓬布,侦查人员眼睛一亮,立马奔上去,上下左右细心观察搜索。侦查人员突然搜索发现一辆大卡车的左面棚杆断裂脱落,只有右面棚杆还在插销里面而且松动,用手扳动棚杆,棚杆在外力的作用下,断裂的左面棚杆下垂并可左右摆动。部队首长和地方侦查人员,经过现场观察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可能这就是肇事车辆。连队干部叫通信员马上找来车辆驾驶员,会同地方人员调查:驾驶员说:他和其他几台车辆,奉命配属步兵53师驻大竹卡渡口部队搞建设,由于经常是人货混装上下货物方便及减少乘坐货厢战友因搭蓬布的通风透气性能,一般都把搭在棚杆上面蓬布卸下来收藏放在大厢里。 因车辆需要回部队检修保养,经请示带队干部批准,驾驶员于昨天下午,从施工单位驾车回日喀则部队的。经过驾驶人述说及分析比照,车辆肇事案件理由越来越清晰充分。但是为了慎重起见,经军地双方协调同意,由连长亲自驾驶疑似肇事车辆,奔赴几十公里外的雅鲁藏布沿江公路事故现场,作现场行车观察检验分析表演。雅鲁藏布沿江公路,起点是大竹卡渡口,终点是日喀则城区七十多公里的距离。他是由雅鲁藏布江冲积平原、沙漠、高山等组成的特殊地理位置,沿江公路就在这些平原(日喀则和平机场)、沙漠山丘、傍山险道中穿行。 西藏人民的母亲河一一雅鲁藏布江也在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雪域高原腹地穿梭,静静悄悄地流淌奔向远方。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特殊的公路难行。你看每年大多数时间的沙尘暴,把雅鲁藏布江面上空污染得黄沙滚滚,遮天蔽日望不到边际,沙漠公路更是给车辆行驶造成巨大的隙碍,有时沙尘暴掠过,黄沙淹没了脆弱的公路,行车步履艰难,驾驶员只好用皮大衣及车辆蓬布垫在沙漠上面,帮助车辆起步行驶。 在众人的观察下,连长进行了几次肇事的现场路段驾驶模拟演示。因为烂泥高低不平的土公路,加之风沙漫天飞扬,车辆在路上行驶速度卷起的杨尘就更加了迷漫在公路周围,一条黄龙漫天的沙尘暴久久盘旋在车后追逐着车辆前行,车后被沙尘污染得什么也看不清楚。而车辆棚杆左面断裂,在车速行驶震动及狂风卷起的沙尘暴肆虐下,棚杆左面低垂左右旋转,时不时快速甩向公路右边,给路边行人及牲畜造成伤害。军地人员通过现场模拟驾车示范表演,结合死亡藏族老乡伤情位置的分析判断,结论就是我连老兵驾驶车辆经过时,在棚杆旋转重力的撞击下,导致藏族老乡的头部后脑勺负重伤倒地身亡。 事故原因找到后,军地一致同意:这是一起无可预料的意外车祸伤亡事件。在军地双方人员的共同努力,本着“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情深的关系,互谅互让的原则妥善处理了这起军车棚杆肇事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 写到这里,我想说,这纯粹属于一起谁也无法预料的意外事故。我把这个发生在近五十年前的旧事写出来,是想j,在恶劣的雪域高原气候自然、道路等环境条件下行车,一定要慎之又慎,大脑随时随地一定要绷紧安全行车这根弦。 我在担任高原汽车兵的十几年时间里,就常常拿这个故事警醒自己。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袁廷掌1972年11月入伍,先后在西藏军区后勤部第二独立汽车营当兵,任二连、教练队教练。1981年汽车独立二营撤编,又调汽车16团教导营三连任教练。1983年底转业回地方后,在公安局开警车等工作,2008年退休至今。 作者:袁廷掌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