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记账 https://www.12075.net 擦枪黄筱龙(苗族) 咱当兵的人,军旅生活中总有一些难忘的事儿。特别是兵之初,有许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写家书、第一次站岗哨、第一次走队列、第一次帮厨、第一次操枪、第一次打枪、第一次擦枪等等。而其中第一次擦枪,尤为记忆深刻。 军中有句名言,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手中的武器。每一名军人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着这句名言。 擦枪,一是为了清洁枪的卫生,二是为了保养枪的性能。 30年前,早在西藏军区炮兵独立第308团二营五连新兵训练期间,我就参加了团里组织的军械员兼文书集训,由团后勤处的军械参谋担当教官。十多人里,仅有我一个新兵蛋子。我有幸比一起入伍到部队的战友们先期摸枪、持枪、打枪和擦枪。枪支的分解组合是其中重要的训练内容。我心里渐渐明白,作为一名军械员,擦枪必须在行。 擦枪前要先验枪。也曾听说过擦枪时因为没有验枪,有误伤致人身亡的故事。 验完枪后,便拿出准备好的一块铺垫,一小瓶枪油,一块白床单,还有一些布条和布片。旋即将附件和通条取出放好,并按弹夹、机匣盖、复进簧、复进机的顺序,将枪支分解有序摆放在铺垫上,先用干布片将枪械表面上的灰尘一一擦净,接着用浸有枪油的布片对枪械部件进行擦拭。最难擦拭的当属枪管,如不注意,要么擦不干净,要么把布条堵塞在枪管里,必须熟练地使用通条、附件才能把枪管擦拭干净。总之,擦枪是个技巧活儿,来不得半点马虎。 记得在西南军事最高学府昆明陆军学院上学时,因为是步兵指挥专业,轻武器射击成了家常便饭。班里的兄弟伙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打靶归来,由环数最少的同志擦枪。为了荣誉而战,大家平时训练更加刻苦,实弹射击也更加认真,但每次总会有人拿鸭杆(也就是最后一名)。田景才、李金彬等同学枪法很准,常常名列前茅。 香港回归祖国那年,我正在西藏军区山地步兵第52旅旅直侦察连当排长,排里的老兵们个个是神枪手,长枪短枪都玩得很娴熟。定期擦拭枪械是全连的光荣传统,在连队坝子里一字排开,干部战士一起上。时任连长李良上尉、政治指导员李吉良上尉、副连长张华中尉、副指导员李东方中尉、排长郭大伟少尉、排长舒家亮少尉、排长夏军少尉总是和大家一起擦枪。连队不愧为成都军区表彰的枪弹管理模范单位。军队是所大学校,也是一个大熔炉。值得骄傲的是,当年排里的战士侯云,现在已经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山南军分区副司令员了。 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从西藏部队交流回贵州省军区工作。在省军区机关工作时,每年也有一两次轻武器射击,但有独立营的兄弟们做保障,就很少擦枪了。 后来,根据组织安排,我先后在清镇市、花溪区人武部供职。由于革命分工不同,我多次担任了民兵训练实弹射击现场总指挥,就再也没有擦过枪了。 如今,我脱下军装五年有余,但作为一名曾在军旅25载的退役军人,每每想起擦枪的那些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尤其是擦枪的那份认真劲,被成功复制在现在的工作学习之中,让我受益颇多。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黄筱龙笔名黄乐居,网名黔中凡人,7O后,贵州务川人,苗族,从军二十五载,多次立功受奖,军转干部,出版文集《走向世界屋脊》、长诗《真心英雄》(与人合著)、散文集《小溪慢流》。编有《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研究文集》《贵州省国防教育手册》《奔向小康路上的老兵》等书籍。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诗人协会会员、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 作者:黄筱龙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