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专利罪 彭德怀——一个震耳欲聋,家喻户晓的名字。 从一个出生贫苦,受人剥削的煤矿工,旧时军队中的普通一兵,在自己的努力下,一步步走向共产党,最终成为一个深受中国人民所尊敬的元帅和党政要人。 图丨彭德怀 彭德怀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城西南乌石峰脚下的彭家围子。 彭家是个穷苦农家。彭德怀的父亲彭民言,字行瑞,号祥顺,秉性刚直,吃苦耐劳,憨厚诚挚、乐于助人。 在彭德怀13岁的时候,彭民言因严重的哮喘病,丧失了劳动能力。 彭德怀的母亲周氏,是一个少言寡语,善良纯朴的农村妇女,由于家境贫困,有病无钱治,因而一只眼睛失明,一只手瘫痪,成了半残废。 但一家人的吃穿洗补,全靠她克勤克俭的操劳。不幸的是,由于积劳成疾,1911年她就去世了。 兄弟三人中,彭德怀排行居长。后来人们称彭家为“三华堂”。 彭德怀兄弟三人感情很好。1937年8月,大弟金华应彭德怀之召,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次年,金华回家乡从事地下工作。1940年10月他被国民党逮捕,10月10日就义于湘潭县易家湾,时年40岁。 二弟荣华是金华1938年发展入党的,一直在家乡从事地下工作。 1940年10月,国民党军队包围彭家围子时遭枪杀,时年37岁。 彭德怀对两兄弟的牺牲感到非常痛心。出士对亲人也是对革命烈士的怀念,湖南刚解放,当时尚在为解放大西北日夜操劳的彭德怀,就请人将金华和荣华的六个孩子接到了武汉。 后来又将他们接到北京由自己抚养。彭德怀的侄女彭梅魁回忆他们在北京见到伯父的情形: “直到1950年,伯伯从西北回到北京开会,我们全家才和伯伯团聚。见面前,我们的心情都忐忑不安,以为伯伯他老人家日理万机,工作很忙,不会认得我们了。” “不料伯伯见到我们,竟叫着小名把我们一一认了出来。他详细地询问着我们的工作、学习情况,当得知我正在速成班学习时,他高兴地连声说:‘好!好!要刻苦学习,学会真本事,将来为人民服务。’” “当晚,伯伯留我们住下。为了减轻国家负担,少开房间,伯伯叫人在他的办公室里搭了个大地铺,硬是要睡在地上。我对伯伯说:‘您岁数大了,明天还要工作,还是上床休息吧!” “他不肯,说:‘我们第一次见面,是个大团聚的日子,大家一律平等。’这件事我始终忘不了。” “伯伯还告诫我们,今后生活上不许搞特殊,不能脱离群众,要坚持住校学习,不许炫耀自己,不许吃父辈的老本。” 图丨彭荣华、彭金华墓 “我们姐弟几个牢牢记住了他老人家的话,上学时一直坚持住校。1953年伯伯从朝鲜战场回来,住进了中南海,我们也只是星期天休息时才去看望他。” 彭金华和彭荣华就义后,就葬在彭德怀故居后的小山上。彭德怀解放后回故乡时曾专门上山凭吊。 彭德怀最小的侄女还记得:“1974年10月23日,我和堂兄去看望伯伯,病床上的伯伯已经被折磨得半身瘫痪了。他突然用唯一能动的左手抓住我的手,握得紧紧的,对我们说:‘看来,我是不行了。我死后,骨灰是不是能和你们的父亲埋在一起呀!你们的父亲是光荣的烈士,可我....我怕玷污他们.....说着,伯伯大滴大滴地淌下了眼泪。” 戎马一生的彭德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又想起了自己的兄弟,他多么想和亲爱的弟弟同穴同眠呀!可是无情的政治批判,使这位从来对任何事情都无所畏惧的元帅,竟丧失了要求和先自己而去的两兄弟合葬的勇气。 “三华堂”走出的“三华”,终于被分葬在北国和南方,这也许是彭德怀的一大遗恨吧! 图丨彭德怀 早年,彭德怀与表妹周瑞莲青梅竹马,两小无猜。1913年秋,彭德怀领头抗粜受到官府通缉;以后又因领导堤工们砸了一个堤务局而逃亡。 1916年春,彭德怀正式和周瑞莲定下婚事后,即到长沙投奔了湘军。 他原打算于1920年同瑞莲结婚,不料舅舅因地主逼债自杀;地主还要卖瑞莲抵债,瑞莲至死不从,最后也跳崖身亡。 彭德怀得此消息,十分悲痛。直至1961年10月,他“戴罪返里”时还以无限眷恋之意怀念他的表妹。 瑞莲死后,彭德怀不肯另找配偶。后来年纪大了,别人好说歹说,他才同意和一个乡间货郎的女儿刘某结婚。 1928年,彭德怀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后,刘某怕受牵连,登报声明:同“共匪头子”彭德怀脱离夫妻关系。 图丨彭德怀 1938年,刘某到了延安,要同彭总复婚。彭德怀提出要由组织调查、批准。 经调查得知,刘某已与另外一个人结了婚,且生了一个孩子。 彭德怀对她说:“你已经跟别人结了婚,还生了孩子,你回到你丈夫身边去,莫让孩子失去娘。” 彭德怀依然是孑然一身。战友们很关心他的婚事,足智多谋又诙谐幽默的陈赓将军毛遂自荐给彭总当红娘。经陈赓介绍,彭德怀与浦安修恋爱。 1939年秋,在敌后太行山根据地麻田镇八路军总部,彭德怀向刚从延安回来的朱德总司令提出了与浦安修结婚的申请。 当时正是战争环境,中央曾规定,八路军将士结婚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年龄在35岁以上;二是职位在旅长以上。 彭德怀当时已41岁了,又是八路军的副总司令,完全合乎条件。朱老总代表中央同意了彭的申请。 图丨彭德怀与浦安修 婚礼举行那天,朱老总、刘少奇、邓小平和左权等都来祝贺。战友们欢聚一堂,纵论古今,说笑逗趣,充满了同志的深情。 席间,彭德怀举杯红着脸对大家说:我和小浦从心坎里感谢大家。 今天我们的生活还很艰苦,但我们的心是热乎乎的,中国革命的前途远大,我们要在党中央领导下,团结奋斗,勇敢杀敌,坚决把鬼子赶出国境去。将来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美好富强的新中国! 婚后,彭德怀一直在前方忙于指挥征战,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只有靠书信传递相互的思念。 1947年初,胡宗南进攻延安,浦安修随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渡河到了晋西,彭德怀则留在陕北,指挥不到8万人的部队与胡宗南的10多万军队周旋。 浦安修十分惦念彭总的安全,但只能设法寄信问候。彭德怀在戎马倥偬中,也不忘给浦安修写信。 解放后,彭德怀与浦安修的关系更是“如宾如友”。浦安修非常关心彭德怀,而彭德怀对浦安修的体贴照顾,更是感人至深。 生活上互相体贴,工作上严格分开,是他们长期相处中一个显著特点。 图丨彭德怀与浦安修 浦安修在轻工业部工作期间,有时下班晚了,彭德怀总要等她回家才吃饭,除非浦安修提前打来电话,说回来得晚不要等她,彭德怀才去吃。 浦安修因为上班要挤公共汽车,每天走得比较早,饭也吃得早,彭德怀每天早晨就提前吃饭,陪着她进餐,两人说上一阵话,才分头去工作。 多年来,浦安修有一个习惯,爱在晚上看书学习,彭德怀夜里也要办公,批阅文件,他们各在各的屋,各做各的事,互不打扰。 只是有时坐得比较疲倦时,两人才互相招呼一声,然后一同到院子里去散散步,透透空气。 浦安修对自己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她从来不动彭德怀办公桌上的文件,也从来不要文件看,更不过问他的工作。 彭德怀也不干预浦安修的工作。用他的话说,他们之间真正做到了“莫谈国事”! 多年来,浦安修没有因为她个人和自己亲属的事,麻烦过彭德怀,分过他的心。 对此,彭德怀是很满意的。浦安修的身体一度不太好,很虚弱,加上工作、学习又很紧张,回家后还要料理一些家务,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 彭德怀怕把她的身子拖垮了,除了从生活上、饮食上注意照顾她外,还几次对秘书说,要自己花钱雇请一个人,替她分担一些家务,但每次都被浦安修拒绝了。 浦安修没有生育,多少年来彭德怀没有丝毫埋怨之意。 自己没有孩子,两人便把心血花费在抚养侄子、侄女和其他烈士子女身上,对他(她)们不分亲疏,视如己出。 每当节假日孩子们回来时,一家人充满了欢乐,彼此间是那么和谐而融治。 有时彭德怀高兴地对夫人说:“对于孩子,不要分你的,我的,都是革命的后代嘛!你看,咱们的孩子还少吗?”说罢,两人便会心地大笑起来。 彭德怀对自己的家属和孩子们的要求非常严格,哪怕芝麻大的事,也从不放过。 一次,他从外地带回两件雨衣,先让左权的女儿左太北挑,再把剩下的一件给侄女彭钢。 彭钢不高兴地说:“把人家挑剩下的给我,我不要!” 彭德怀听了当即批评她说:“你怎么这样不懂事?她爹爹去世早,妈妈又在外地,我们应该很好地照顾她。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这些话不能只是说说,要拿出实际行动来。你说对不对?” 一席话,说得彭钢口服心服。 平时,彭德怀经常教育侄子、侄女要做普通一兵、普通老百姓,千万不要有优越感,更不能忘本,一辈子都要艰苦朴素。 因此,孩子们穿的衣服,都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 在他身边的孩子,平时吃饭都到职工食堂去买,只有在节假日或星期天家里来的人多时,才允许做两个菜,改善一下生活。 图丨1959年6月,黄克诚迎接彭德怀访问东欧回来 至于用车,那更是绝不允许的。彭德怀多次说:“车子是组织上分派给我工作用的,家属没有权力动用。” 因此,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他的侄子、侄女在华北小学上学时,每逢节假日,都是自己乘公共汽车来往。 浦安修有一段时间在中央党校学习,离家较远,每星期六回来,星期一清早再走,都是和中央办公厅的学员一起,坐机关派的车,没有单独接送过。 1955年,部队实行了薪金制。彭德怀的大侄子彭启超当时在外地一所军事学院学习,放暑假时,回到彭德怀身边。 有一个星期天,彭德怀专门抽出时间和启超谈话,除询问了他在学院的学习情况外,主要是对他进行艰苦朴素的教育。 彭德怀说:“实行了薪金制,收入增多了,可不能大手大脚地花钱呀,要‘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当无时思有时’。平时,一定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图丨彭德怀与孩子们合影 彭德怀担心他攒不下钱,特意给他规定说:“你妹妹正上学,今后你要负担她的生活费和学费,每月给她二十元,要按月寄钱给她。” 但事后,彭德怀又嘱咐启超的妹妹说:“你哥哥一个人用不了那么多钱,我让他每月给你寄些,你收到后,不要用他的,按月给他存入银行,以后他需要时,你再退还给他。你的生活费还是由我给。” 彭德怀对身边的子女是这样,对在家乡的亲属也是如此,要求也很严,劝说他们不要往北京跑,更不允许他们打着自己的旗号向政府伸手。 彭德怀有个堂侄女,住在农村老家,经常来信叫苦、要钱。 图丨彭德怀 开始,彭德怀叫秘书给她寄过几次,后来就不再给她寄了。他还在一封亲笔复信中严厉批评她说:“从历次来信中看出,你思想落后,不愿努力生产,自力更生,不想办法克服困难,不勉励自己的儿子进步。你今年才五十岁,是可以劳动的而不劳动,这种落后情绪,希望你加以反省克服。” 后来,她有很大转变,安心农村,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了。 1959年回到北京的彭德怀,心情一直不是很好。侄女彭钢考上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的消息,也未能改变他的心情。彭钢回忆道: “8月24日,也就是我动身前一天,伯伯走进我的小屋,轻轻地问:‘东西准备好了吗?’” “他看了看我放在一旁准备带走的衣物,说:‘我看你的东西不多,就带上我出国用的那个小皮箱吧’。说着就走了出去,不一会儿提来一只深黄色的小皮箱。” “他深沉地说:‘我出国的时候总带着它。看来我再也不会出国了,你拿去用吧。’我鼻子一酸,几乎流下眼泪。” 图丨彭德怀和彭纲 “我呆呆地坐在他对面,凝神望着他。几天下来,我发现伯伯的两鬓猛添了几丛白发,脸上的皱纹更深了。” “在这一瞬间,我想起伯伯正在承受的压力,想起他多年来对我慈父一样的关怀,突然一阵难过,泪水涌出了眼眶。” 1961年底,彭德怀根据毛主席的意见,回到家乡湘潭县进行农村调查。 当时,党中央和毛主席为摆脱政策失误和自然灾荒等给国家造成的困境,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彭德怀没有因为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气馁。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特有的胸怀和态度,置身于群众之中,深入细致地倾听家乡人的意见,写了四个调查报告。 这段时间里,正赶上在家种田的侄子彭康志结婚。家里想热闹一下,还想用彭德怀的小车迎亲,并要求他买只手表作赠礼。彭德怀立即劝止说: “不要搞这种排场啊!不要铺张浪费。小车是公家的,怎么能动用它干私活呢?再有,这么搞很不必要,会脱离群众”。 图丨彭德怀和彭钢(左二) 他还讲明:在农村出工,就目前来说,不用买手表,既然侄媳妇学了缝纫手艺,买部缝纫机还可以。于是他买了一台缝纫机作赠礼。 在故乡的日日夜夜,彭德怀有空就到左邻右舍串门,看望故乡的亲人。 他对他们说,今年回乡调查一下,明年再到大西北、大西南转一转,后年我就回家来住,看湖鸭子也可以。 如果这不行,每年也一定回家乡参加十天生产队的劳动。如果这再不行,就每年给生产队寄100元钱,算给家乡做一点贡献。 这次走后,他果然再也没能回到故乡。于是,他就逐年寄100元钱来,生产队专门为他立了个户头。 彭德怀去世后,浦安修遵照他的遗愿,专门给生产队寄来1000元钱,算是替他补上之前十年未能如期寄来的钱。 图丨毛主席和彭德怀 浦安修又从为彭德怀补发的工资中拿出1万元,捐给“乌石小学”修建校舍用。故乡人至今说起彭总,仍禁不住热泪盈眶。 1965年秋,彭德怀的命运出现了一线转机。毛主席亲自约他谈话,让他出任大三线建设副总指挥。彭德怀没有计较职位的高低,也不顾已近古稀的年龄,接到任命后就赴任了。 但没多久,彭老总还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与家人彻底失去了联系,为了打听彭德怀的消息,家人想尽各种办法,多次给总理写信,但还是没有与彭德怀取得联系。 1973年4月23日,“中央专案组”突然通知彭梅魁去医院看彭德怀,彭梅魁急忙跟着来人赶到医院。 病房门口站着看守人员,房间窗户用报纸从底下直糊到顶端,格外阴森恐怖。彭德怀正坐在当门的沙发上,那瘦弱的样子,使彭梅魁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敬爱的伯伯。 图丨毛主席和彭德怀 “啊!梅魁,你来了!”彭德怀又惊又喜,彭梅魁含着热泪注视着伯伯清瘦而刚毅的脸,握着他那颤抖而有力的手,迫不及待地问:“你哪里不舒服?” 彭德怀看起来满不在乎的样子,显然是想安慰彭梅魁说:“是痔疮犯了,没有什么要紧。好啦,好啦,我们头一次见面,谈点别的吧。” “梅魁,这些年来,你一直给我送东西,花了多少钱,我实在无法记清” 没说几句,梅魁就要走了,彭德怀站起来,握着彭梅魁的手说:“走吧,以后不要再来看我啦,免得影响你的工作。” 在身处困境,完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彭德怀多么需要亲人的抚慰和关怀,但是为了不连累侄女,他宁愿自己受孤寂和痛苦。 不仅如此,他还以自己对共产主义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以他那特有的顽强不屈的精神教育和感染着他的亲属。 彭德怀得的病是直肠癌,唯一的治疗方案就是做手术。 但他迟迟不肯做。他对来医院探视的侄女讲:“我从来没有怕过死。我只怕,我的话再也找不到地方说了。我知道,上了手术台,我可能就下不来了”。 “我留着这条命,就是要尽我这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彭德怀的病情在一天天地加重。 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他仍不忘用最后时间教育后代,他说: “我不能再工作了。在这样的屋子里,我住一天也嫌多;想到工作,我觉得再活70年才好哩。你们年轻,要努力工作,要学一门本事,为人民添砖加瓦。不要去追名求利,搞那些吹牛拍马、投机取巧的事”。“梅魁,我死以后,你帮我完成三件事吧。1、你们把我的骨灰送回老家去埋起来。2、在上面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3、替我去看望志愿军烈士陵墓,向他们说声对不起。” 这是彭德怀最后的遗言。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时候,平时言谈很少的他,说了很多——人民、革命、党、家乡、后代。 他艰难地、一字一顿地说着。彭梅魁说:“伯伯的话,就像一位巨匠在我们心头镌刻着他的全部希望和寄托。”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家人未能在身边为他送行。 后来毛主席得知彭德怀三条遗愿后,低头沉默许久,抬起来才发现,他的眼眶已湿润,一行眼泪从他眼角缓缓流下.... 图丨彭纲 1999年12月,在彭德怀离世25年后,彭纲完成了伯伯的遗愿,将其骨灰在一众侄子侄女的护送下,迁回了湖南湘潭县乌石寨乌石峰下。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